搜尋下一個編舞計畫

顯示具有 2011NEXT演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1NEXT演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錄取菁霖ADF美國舞蹈節獎學金

恭喜第一屆編舞計畫【發現—創作新鮮人】的兩位在校生創作者洪佩瑜、陳逸恩獲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學金,將於今年前往美國參與ADF美國舞蹈節!


http://www.chinlin.org.tw/chinlin/ADF/ADF2012/2012/FinalList.html


陳逸恩
洪佩瑜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個編舞計畫 明年見


對這兩支電扇有印象嗎?右後方花朵般的電扇是「發現—創作新鮮人」組簡晶瀅和方妤婷作品中出現的,左前方這支大黑扇則是「創造—下一個風景」組廖苡晴的作品之“幕後”功臣啦!兩支都由Acetone一手設計製作出來的喔,就像舞台及各作品中許多其他的道具!

第一屆【下一個編舞計畫】的演出已結束一個半月,中秋都過去了,真是秋天了。你還記得編舞計畫嗎?

 7月31日結束到現在,因為人力資源的關係  我們花了一點時間把編舞計畫做了整理。很感謝一路支持的各界朋友們,以及前來觀賞的各位觀眾,在蒐集整理問卷過程中,發現許多人給我們鼓勵和指教的話語,讓我們感到溫暖也銘記在心。在【周先生】決定製作的那一刻,這項任務就開始了。從場地到人力資源似乎都是創作的過程,雖然演出場地最後選定華山,然後就這樣把一片空蕪「改造」成一個劇場,從零開始搭建舞台、觀眾席,是一個偶然;但演出過程中獲知不少好評,很多觀眾頗喜歡這樣的舞台,尤其編舞者們運用舞台的形式。當然,這要特別感謝舞台設計Acetone的用心和勞力,也感謝觀眾接受在觀賞演出過程中的「移動」。編舞者們也在這一路上一起發現自我的下一個。

在兩週兩場演後座談中,編舞者們不約而同幾乎全都提及「溝通」和「面對」是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創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但這一分面對的態度,也幾乎是積極正面。沒錯,這確實是編舞計畫的主旨,打從開始就希望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能透過溝通討論來共同完成這個計畫。而這參與者,也包括觀眾和所有周遭關心計畫的朋友們。

縱然【下一個編舞計畫】的演出結束,【下一個編舞計畫】還在進行中。期待所有參與編舞者都能持續將舞作帶到其他平台,也期待所有的建議指教(歡迎留言或寄E-mail給我們)!我們將繼續 看見下一個舞蹈世代  第二屆【下一個編舞計畫】明年再見!

周先生 團隊
下一個編舞計畫  2011.09
觀眾席很多木作借自樓上,結束後再度被搬回家

演出結束後,編舞者們和舞者們、製作群、設計群...好多人都留下來一起幫忙拆台,
很感謝這樣共同奮鬥到最後的大家! 
特別感謝:

林懷民、平珩、林亞婷、林家文、林璟如、古名伸、吳素芬、杜玉玲、姚淑芬、曾照薰、張曉雄、楊桂娟;Acetone-阿鼎、笠安、Simon、Mavis、Yannick Dauby、呂柏伸、杜惠萍、布拉瑞揚、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狠主流、周東彥、周先生與舞者們、詹傑、蔡伯璋、鄒之牧、鄒欣寧、鴻鴻、謝盈萱、豪華朗機工、雲門舞蹈教室-溫慧玟、嘉凌、思芹、舞蹈空間-林胤瑋、王嘉蔚、莊郁芳、葉瓊斐;驫舞劇場:陳武康、蘇威嘉、黃雯、楊喆甯

媒體朋友:人間福報-郭士榛、中國時報-汪宜儒、自由時報-趙靜瑜、旺報-林采韻、聯合報-何定照、Taipei Times-Diane Baker、cacao可口雜誌-郭心芯、The Big Issue潘采萱、La Vie廖淑鳳、Hdm郭令權、my plus、IC之音電台-陳樂融、快樂聯播網

事件工作室、華山1914文創園區、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舞蹈空間、驫舞劇場、國藝會、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下一個編舞計畫 trailer 05 發現—創作新鮮人 : 出走之前



發現創作新鮮人」組的洪佩瑜,其作品〈出走之前〉用舞蹈描述出走之前對過往的面對與釐清,散發她獨特的身體表情魅力。「發現­—創作新鮮人 」共有八位在校創作新鮮人,是由周先生團隊全國徵選出來的創作者,將演出六個嶄新創作。7/28首演!

7/28~7/31 發現創作新鮮人
透過「尋找下一個身體/舞蹈語言」命題甄選在校創作新鮮人
吳禹賢+賴翃中/陳逸恩/陳曄瑩
簡晶瀅+方妤婷/簡麟懿/洪佩瑜


影像/剪輯製作:趙卓琳
美術:陳文德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下一個編舞計畫 trailer 04 發現—創作新鮮人 : 跨





這是【下一個編舞計畫】中,「發現創作新鮮人」組的吳禹賢和賴翃中,他們的雙人舞《跨》,說著兩個人以不同頻率影響彼此,跨越­彼此、跨出漣漪的樣態。「發現創作新鮮人」共有八位在校創作新鮮人,是由周先生團隊全國徵選出來的創作者,將演出六個嶄新創作­7/28首演!

7/28~7/31 發現創作新鮮人
透過「尋找下一個身體/舞蹈語言」命題甄選在校創作新鮮人
吳禹賢+賴翃中/陳逸恩/陳曄瑩
簡晶瀅+方妤婷/簡麟懿/洪佩瑜


影像/剪輯製作:趙卓琳
音樂:〈Race In,Mirrored】專輯, Battles
美術:陳文德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陳逸恩—疑問句

陳逸恩,一個老自嘲自己是長得老不是真老的十九歲男孩,是本屆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最年輕的編舞者,在《創造—下一個風景》組中葉名樺的作品裡亦有演出,同時還參與了今年的台北藝穗節。年紀輕輕有著十足的活力和創造能量。這次他找了一位女同學,以愛情為主題共同演出,舞名叫作 〈疑問句〉。所言不假,愛情這個課題,從青春到年老恐怕都是個大哉問。每個階段的困惑或有相同亦有不同。「『有沒有一點拉扯?有沒有一點模糊?』思考著想念斷續的瞬間,好像是朦朧閃爍的影子在前揮動著。」逸恩的舞意中這麼寫。正值花樣青春的他,會如何用舞蹈表現愛情中的疑問句?那些正在期待的、回不去的,每個人都應該可以來看看。


>>購票去


陳逸恩

十九歲,宜蘭羅東人。高中畢業於表演藝術科,現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二年級,曾參與2010年大觀舞集年度公演〈舞蹈風華四十年〉以及2011年臺藝大舞蹈系一年級班級展演〈From Here〉,曾編創2010〈幕落〉、2011〈透明之聲〉。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時光,正當我漫步在社群網站的世界裡時,看到了這次的計畫,內心的熱情忽然湧現,然後完全沒有考慮的,就瘋狂手寫完了表格寄出,冷靜下來後,才發現一切都是衝動搞的鬼!當然也充滿了期待…還有熱情!
 
Q. 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這是我第一次經驗的世界」。在好幾次的講座和對談之間,我只覺得我們像家人一樣,沒有什麼是不能分享的,進入了這次的計畫,飽滿的過程讓我得到很多別人拿不走的,好多的收穫和心得除了書毅學長每一次的耐心分享以外還有下一個風景的學姊們跟辛苦的舞伴給了我信心向前走,不管結果如何,衝向下一個就對了。
 
舞者 林誼璇

高雄人。1999到2007年在【高雄囝仔舞團】參與舞囝仔的夢演出後來就讀左營高中舞蹈班。2009年參加高雄世運開幕典禮及選手之夜演出隔年2010學生創作展Dancing With Angels演出,並於同年參加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古典芭蕾之父佩提帕逝世100年紀念演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關於這次會參加編舞計劃是因為同學的關係才做的起初就覺得這是個經驗嘗試看看也無妨是一種莫名的行動力嗎我們似乎沒有想很多輕鬆簡單的就寄出去了

Q. 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在這次參與的過程中工作的方式是很新鮮的或許是還身為學生也可能是經驗還不足其實是覺得有點陌生但在這個團隊中能看到以及發現許多不同的想法與身體表達自己似乎也成了觀眾樂在其中希望在作品中能用真心的呈現出來我們想傳達的。


方妤婷、簡晶瀅—猴子與樹懶

〈猴子與樹懶〉 可說是截至目前受媒體或好友們詢問度最高的一支舞,因為這舞名實在太有趣了,為什麼是猴子與樹懶?簡晶瑩方妤婷她們從國中開始當了十年的同學與好友後在這次下一個編舞計畫中決定攜手創作舞蹈她們說猴子與樹懶長得很像卻有不同的速度與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們在快慢與決定之間在動靜與停頓之間在吃喝的速度之間影響的是兩人看似相似卻相異的性格。將會碰出甚麼樣的火花呢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Next 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簡晶瀅:看到編舞兩個字就蠢蠢欲動。在報名此計畫時,還沒有什麼明確的頭緒,但對於自己成為社會新鮮人的下一個的未知數感到好奇,下一個的自己好像能夠做些什麼…。

方妤婷:一股衝動、一段記錄、一個機會。刺激生活開開心心。

Q. 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簡晶瀅:起初,從最簡單的肢體動作為出發,沒有帶有任何意涵於作品中;但從排練過程中,因為排練場地給予的一些靈感,再從靈感慢慢地衍生而分支,每一次都漸漸加深了作品的厚度,也藉由與周先生以及各個不同領域的人,看排之後的聊天與分享,越來越明確的走到完整的方向去,改變了許多固有的方式與想法,開放的吸收,似乎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方妤婷:一直思考,不停思考,每次排練都會不小心太歡樂的玩起來。好多次的重新開始、停止、繼續開始。即興,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方妤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創作作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班展〈〉、〈The Body of Your Dreams〉;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0級畢業製作〈The Body of Your Dreams〉。演出作品:2011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製作共舞紀事〉;2010、2009、 2008年大觀舞集年度公演。

簡晶瀅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創作作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班展〈內耳迷路〉、〈Dear〉;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0級畢業製作〈M$.〉。演出作品:賴韋君〈(i)N次方〉、三十舞蹈劇場〈伸展台〉、藝術家蔡國強爆破作品〈晝夜〉草圖女舞者。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個編舞計畫 trailer 03 - 發現—創作新鮮人


7/28~7/31 發現—創作新鮮人
透過「尋找下一個身體/舞蹈語言」命題甄選在校創作新鮮人
吳禹賢+賴翃中/陳逸恩/陳曄瑩
簡晶瀅+方妤婷/簡麟懿/洪佩瑜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剪輯製作:趙卓琳
音樂:謝杰廷
美術:陳文德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摩登時代的小人物進行曲—速寫舞者葉名樺

文/詹傑

該怎麼形容這個崇拜卓別林,甚至和他同日生的女孩?帶著僅四位數存款,領著一票舞者殺到威尼斯參加【出乎意料馬拉松舞展】,無懼無畏得讓人出乎意料!

我們記憶猶深並衷心喜愛的小人物夏爾洛,這個由卓別林一手創造的默片人物,屢屢遭遇連番困難、生活難以為繼,卻總是幽默喜笑面對這個紛擾世界,讓我隱隱連結至我的舞者朋友—葉名樺。具備深厚芭蕾功底,舞蹈學院畢業後周遊紐約歐洲,卻因找不到真正喜愛的舞蹈工作倦歸台灣。來到二十二歲的尷尬年歲,回顧過往、瞻望未來,茫茫無路焦慮失措,一度幾乎成為我那群為現實困頓磨損殆盡、湮沒人群裡的表演朋友們。

與舞蹈夥伴陳武康攜手創作Dimmer》,以及多次與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合作,名樺轉換身分,為自己的舞蹈生涯開創新局面,同時透過編創者的眼光反觀自身,深入並更加珍視作為舞蹈表演者的肢體能力。「人們慣常來來去去、哭泣或大笑、競爭和勝利、災難與好運,一幕幕的生活蠢事其實相當貼近人生。」名樺如是說,2011年,她為《點子鞋Dance Shoe》系列所編創的舞碼《小人物》,即以卓別林為題材,自編自跳,向偶像,也向生活致敬。

2008年令人驚豔的舞作《Dimmer》到2010、2011年連續兩屆入選新人新視野的作品《捕捉》、《脫落》,名樺以充沛好奇心嘗試各類題材,此次參與由編舞家周書毅發起之【下一個編舞計畫】,再推出獨舞作品《零時片刻》。新舞作反芻時間的諸多想像,由《時間地圖》與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所著《愛因斯坦的夢》一書獲得靈感,探索時間的不定性,繼而延伸發想,了解到看似物理客觀的時序流轉,其實更加趨近於人的陰晴性格,充滿未知與迷魅。

摩登時代,關於名樺的下一個舞蹈風景,期待你以步伐接近,悉心分享。


專注當下的身體樣態—速寫舞者林祐如




文/詹傑

如何找到自己身體的模樣?

自林懷民《薪傳》、羅曼菲《愛情》、伍國柱《斷章》、布拉瑞揚《預見》、Charles Moton《傳球樂》,到年輕一輩編舞家諸如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1875 Ravel and Bolero》與黃翊《SPIN》,在這城市各色舞蹈場域顧盼飛揚的舞者祐如,擁有完整豐足的演出經歷,匯集多元肢體語彙於一身,然而臨到自編自跳獨舞作品時,卻遭遇了另一種考驗。

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同時囊括舞者與編舞者雙重身分,於台上不僅僅要展現自己的身體技巧,更需毫無掩飾地顯露內在思維。編創初期的茫然無措,兩個禮拜過去都未定下任何舞句動作,令她吃盡苦頭,驅使她重新思索自己的身體樣態。

接連而來的撞牆期,直到因傷就醫才找到突破契機。她訝異發現在醫生診斷裡,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身體,完全不同於自己所知。回到排練場,從零開始,她讓目光轉而向內,透過靜默與身體對談,從而看到一個個隱蔽在身體裡的記憶風景。

訪談當下,我清楚記得她所描繪的那個魔術時刻。每次筋骨扭轉、鬆胯起膝、捺胸縮腹,都召喚出蟄伏在身體裡的記憶痕跡,「我忽然想起那次和布拉練習了一下午的動作」、「想起柱子告訴我們,所有情緒的傳達,透過胸口投射皆能表露無遺」,她忽而覺察到一個又一個時間框格裡的自己,恍如底片慢速撥放,自不同時序紛陳而來,直至底端,匯聚成自己現下模樣。

新舞作《Solo for now》,專注當下,不過度炫誇、不依附故事情節,純粹的舞動,傳遞每一個現下身體樣態,創造屬於祐如的下一個舞蹈風景,呼應編舞家周書毅所發起的【下一個編舞計畫】誠摯初衷。

專訪結束後幾日,關於祐如的餘存印象,除卻身為一個舞者的堅定與執著外,那些如小說家駱以軍枝橫蔓走、一再離題卻教人興味盎然的零星細節,亦不時迴繞在我心底。我屢屢想起她所敘述的,在新人新視野審舞會議上,自己因憶起傷逝戀情淚流滿面的模樣,在那個應該滔滔講述、推銷自己的嚴肅場合裡,展露一個表演者內在的質地。

然而無數來自生活的哀樂,來自現實的磨損砥礪,都將經過淘選轉化,以身體舞動重新敘寫記憶,一如祐如挪用義大利導演費里尼1973年電影的同名舞作《Amarcord》,這個費里尼自創的字,意為「I remember」。
我長成一個新的自己
在不斷流失的當下,在前往未來的風景中…
2011/06/03   祐如排練日誌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陳曄瑩—陸連島

於台東的陳曄瑩,說她忘不了地理課本提及的「陸連島」地形以及東海岸的陸連島,總默默地想著陸地和島嶼的關係。陸與島原本是一體,在時間的推移下,它們會分開,亦可能再度結合,然而,無論分合都是「吸引力」使然。這一次,陳曄瑩想用身體和物件來重新詮釋這份從大自然習得的力量,一種相互牽引、影響的狀態。大學其實是新聞系畢業的她,戲稱自己「左手提文字菜籃,右手捧身體鮮花」,從大學時期就挾著文字邏輯闖蕩劇場及舞蹈江湖。對於舞蹈,她有著自己的思路和想像,是有別於多數舞蹈科班出身的編舞者的。至於這是什麼?來看看便知分曉。


Next 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

 創作需要被挑戰與創作者互相觀看與對話。想知道在周先生與許多舞者們共同為圈圈,坐在地板上,不跳舞的時候,是在幹嘛? 生活中有許多刺激-反應關係,我也正在找刺激。

Q. 在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生活永遠走在創作的前頭,創作就是路標。試著讓生活軌跡經過五官平衡分配感受,定位是沒有句點的問答題,仍能有句號的決定。同時面對矛盾,時時刻刻,與處境共舞。

關於這次的創作/《陸連島》

島嶼並非全然的孤立,而陸地也非自始自終的完整,分離,聚合皆是產物。恆變的情感,不變的現象是依賴與分離,尋求獨立卻吸引孤立;意圖緊密關係,而導向下一個脫離。生活中,個人與物件的存在,是一種需求,需要立足點,需要休憩站,需要小島,同時暗示需要勇敢也面對分離。我與物的陸連島:是彼此依賴的臍帶關係;是吸引、推拉力道下的羈絆證明。
  
認識 陳曄瑩(阿拜)

來自台東,現就讀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相關表演訓練來自梨園戲傳統身段、優劇場訓練,賈克樂寇默劇表演體系、操偶、製偶等;曾與劇團飛人集社、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仁信合作社、鬼娃株式會社、五年計畫團隊、來吧!焙焙與一直社參與演出。數次在三十舞蹈劇場showcase、台北藝穗節、台北數位藝術節持續創作並發表作品。近期參與女性導演溫知儀拍攝楊牧文學影像詩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韓國Movement Dance Theatre Quattrostation 舞蹈交換計畫《To My  Mother》。

購票去 >>兩廳院售票系統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賴翃中、吳禹賢—跨

【發現—創作新鮮人】當中的一組雙人編舞組合「賴翃中 vs 吳禹賢」,獲選理由:看見兩人身體獨特的特質,期待看見碰撞後的火花!第一次碰見他們兩人時,有種冷冽的沉默感,一位寡言的公主和滿臉憂心的先生,但等到看見他們跳舞排練的身體爆發時,那一切的印象便都打破了!翃中和禹賢現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明年即將畢業,兩個人在學校並不是創作力十分旺盛的那種,反倒是每年跳遍學校年度演出 的經典舞作,身體也自然的接受完整又多元的訓練,所以當他們決定攜手編舞共同找尋時自己時,身體變成他們最重要的創作材料,兩人發想以「跨」為題,簡而言之的一個動詞慢慢發展出兩人朋友之間的 互相干涉與影響,那是一場身體頻率的對話,讓我一起去看看它們對 話了些什麼?又跨出了怎樣的屬於自己的舞蹈呢!?




Next 的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天時地利人和
禹賢:一個機會、一次談話、一句合作,決定嘗試跨出現狀
翃中:一個機會、一個想法、一點衝擊,更看見自己的限制

Q. 在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我們不斷嘗試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開始。
從角色限定→純肢體動作→個人質地→探討質地與個性的關係→再加 強個性
我們發現動作的質地,只能給人產生感覺,加上個性的詮釋之後,就 不再只有感覺,而是一個畫面和情境。

關於這次的創作/《跨》

我們熟識生活中的彼此,卻未曾一起創作過,我們想在舞蹈中找到彼此身體律動的共通點,我們好奇走在這灰色地帶的同時,會有何種心情傳達與身體語彙。

對於我們個性與身體能帶給大家的是什麼,在生活中 不知不覺被身邊的人影響
說話方式、肢體感覺、飲食習慣漸漸相似,可能是一種認同,也可能是在被迫之下的改變。我們想更了解,相似的行為,相異的個性。了解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模式。

對於《跨》的第一步會怎麼走
我們想跨越彼此,跨出漣漪,回到自我。


認識  賴翃中  吳禹賢

賴翃中:我想打破自己重新組裝更大膽的自己

創作作品:2008年以作品《陌生‧不陌生》、《保存愛情》、《D》參加左 營高中第22屆創作展十八號出口並獲得菁霖文化基金會年輕編舞營 創作首獎。作品《我們》發表於30沙龍show case 2009,並入圍舞躍大地。

演出作品:張雅婷作品《對弈Chess》飾演將軍一角,參加2008愛丁堡 藝穗節於英國愛丁堡UniversalArtsTheatre劇 場演出。2010年赴日本與神戶女子大學音樂舞蹈組合作,演出島 崎徹作品《Nakedtruth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歲末展演,演出布拉瑞揚作品《勇者》 、林懷民《薪傳選粹》、楊銘隆《無蹤》。


吳禹賢:想慢慢試探在編舞這塊的自己

演出作品:林懷民 《薪傳選萃》、 瑪莎‧葛蘭姆 《Steps In The Street》、鄭宗龍《白膠帶》、楊銘隆《無蹤》、 Thang Dao《Dem Ve》、楊孝萱《殘缺拼圖》、吳易珊《岸.地》、孔和平《跳月》 等。2010月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前往紐約大學普契斯學院舞 蹈系 Conservatory of Dance, Purchase Colle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交換學生,期間參與年度舞展芭蕾舞劇《胡桃鉗Nutcracke r》的演出。

創作作品: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菁霖年輕編舞營,編創《童年》獲得第三名。高 市左營眷村文化館「德光掠影」靜態展覽活動演出編創《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