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下一個編舞計畫

顯示具有 關於創作的書寫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關於創作的書寫分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舞蹈環境的新世代聲音

 文/鄒之牧(資深舞評)

近幾年,很明顯地正有一股新世代的年輕勢力在舞壇竄起,尤以近三、四年發展得最為繽紛亮麗,百家爭鳴。這其中,除了公部門、私部門無私地輔助培養之外,最令人振奮地,是難得地這一新勢力,挾帶了市場廣大的支持,而成為一股躍躍欲試地、藝術界大有可為的新潛質!

這一全民擁抱的趨勢,或曰,年輕觀眾擁抱的趨勢,拉下藝術的殿堂,或亦與網路世界的模式與思維不無關係。藝術可以更個人,但也可以更雲淡風輕。無論如何,呈現的整體,已是另一番風貌。

《創造—下一個風景》編舞者葉名樺 

從驫舞劇場的〈速度〉2007年以其弔兒啷噹卻私底下作盡肢體實驗的態勢席捲市場及獎項以來,或許也是時候到了,世界舞蹈的潮流,年輕一代編舞家的嘗試,變得更大膽、更理直氣壯!周書毅以〈看得見的城市〉,實驗世界大師級的形式,將自己自〈離潮〉初試啼聲以來建構的一脈幽微、自外的世界觀,以更勇敢、入世、介入的方式,做出嘗試。爾後〈1875波麗路〉、〈離〉,都是嘗試走出自己、大編制的作品;近日又走回獨舞,還在摸索與異界結合的可能。〈城市〉一舞帶出了數位對編舞有興趣的舞者:田孝慈、李尹櫻、楊乃璇、廖苡晴、林祐如、郭秋妙,還有也與驫關係密切的葉名樺。新世代,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兒,比較像是二、三十歲還在發表初期、既未成立團,也尚未受到任何團長期約聘,一群單打獨鬥、對編舞有興趣的獨立創作者。因此,世紀當代舞團長期輔助的一批年輕人:李國治、燕樹豪、楊琇如…,多次參加兩廳院「新人新視野」近日成團的謝杰樺,以及曾在驫及校園發表過作品的黃懷德、蘇威嘉..,以及三十舞蹈劇場多年沙龍來來往往的發表者,與雲門2支持的黃翊、鄭宗龍,以及近期加入的孫尚琦,甚至同樣常駐國外返台發表的賴翠霜…,都不在此列。或以甫出校門、甫開始公開發表的為例吧,其實,想想,例子好像不多;或,有機會的不多,除了藝穗節!

《創造—下一個風景》
編舞者余彥芳 
以正式發表,此間年輕「摸索者」而言,總地來說,有一種奇妙的共通特質,即是表面上點到為止,實則,很多話要說!或許是我們文化、價值觀的問題,或許是年輕人自許的問題,如同網路上的語言:簡短、瀟灑,一切盡在不言中,卻又絕對令你餘味無窮…!近期視覺藝術在墨西哥市舉行的「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日本策展人高森信男所講的台灣年輕藝術家偏向「隱性語彙和個人史呈現」的說法,其實放在近期台灣新一代編舞家的身上,同樣適用。從好的方面來說,有的人卻可以早早發展成了自己一套的code(密碼),如同周書毅,他從一而終的觀看世界的方法;或是如驫,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身體語言!無論如何,都令人如沐春風,是一種天賦!

鄭宗龍在形式上琢磨、黃翊從以前小幅動作的感人舞蹈語彙,換成現在探討科技冰冷下的人際關係。孫尚綺則從旅居海外客旅的眼光,來觀察世界。這些都是他們為我們帶來的多樣性,非常美好!

現今的世代,其實非常努力(請參見拙作:表藝第217期,在此便不加贅述)。總地來說,對形式非常擅長,各「類型」資訊充裕,使得許多時,「借用」(appropriation)作得熟練,呈現亦稱圓滿,但相對主動的表述能力就顯不足。音樂,也或因涉獵,多時為耳熟能詳的名曲,或引流行音樂貼近己身,但,往往未能脫出巢臼。當然,有些舞蹈是沒有音樂的!近期,也有越來越多採用環境音的例子,倒也是個方法,只怕不是一窩風才好!無論如何,期望能看到擴大想像的範圍,或是直接、大聲地說出(而不是口白)心中想說的;起碼看看會是個怎麼樣,好不好?


(文字原載於2011下一個編舞計畫節目冊,圖為演出現場照片,攝影/陳長志。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新世代的聲音在燃

文/楊桂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教授、組合語言舞團藝術總監)


今年二十八歲的書毅熱愛跳舞與編舞,2009拿下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 Theater)舉辦的第一屆全球網路舞蹈比賽首獎。2010年,四月在丹麥獲得第三屆跨界連結編舞大賽第3名,5月德國杜塞朵夫國際舞蹈活動手冊封面人物,八月並受邀演出。照理說現在他應是忙於關心自己如何抓住時機可以名利雙收,或者在國內外選擇有名的團體接受哺育,不必為創作經費籌資奔走;但他堅定的選擇以赤貧之身成立【周先生,並在成團的第一年,即以【下一個編舞計畫這個製作,為畢業後流浪的七年級年輕編舞者以及還在校的八年級生,構築發表創作與表演的平台。一路上,他帶領著這一群熱愛跳舞暨編舞的年輕人,透過分享、透過討論與辯證勇敢追夢,實屬難得。

《創造—下一個風景》編舞者林祐如 
下一個編舞計畫的二檔演出分別命名為《創造—下一個風景》與《發現—創作新鮮人》。第一週《創造—下一個風景》,林祐如、葉名樺、余彥芳、田孝慈、郭秋妙、廖苡晴,這六位流浪的編舞者多數是從台藝大與北藝大學院派體制受教後,再進入國內外舞團洗鍊的舞者,各個身體皆具獨特魅力。在這一站,他們試圖尋找30年華時的身體可能性,以及如何為自己《創造—下一個風景》。《創造—下一個風景》,是一樁身心美麗的邂逅,她們自在但也煎熬的從檢視自身存在方式與存在意義中,刻劃生活裡「小而美的真情事」,有疑惑、有不明的矛盾以及自我救贖的隱忍。

第二週《發現—創作新鮮人》八位也是來自台藝大與北藝大在校生:吳禹賢、賴翃中、陳逸恩、陳曄瑩、簡晶瀅、方妤婷、簡麟懿、洪佩瑜,題材也多是聚焦探索自我認同議題。他們用自己定義的青春世代語言解析自身隱內的生命密碼雖然表演與創作經驗有待累積,然其選擇勇敢提早走出校園面對更不同的壓力挑戰的精神值得嘉許。


對我而言【下一個編舞計畫,是另一種不一樣的舞蹈創作教育計劃。它讓大家在沒有絕對的好與絕對不好的環境下,自由探索與實驗;它讓流浪的編舞者,挑戰如何從既有經歷中翻新身心的高度與寬度;它也訓練新鮮人品嚐創作孤寂獨處的苦澀成就。這幾天我在嚴長壽先生所寫的《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看到嚴先生引述著的動人且貼切的詩句勉勵著年輕人,我想借用其中愛爾蘭詩人葉慈與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詩句與大家共勉。

《發現—創作新鮮人》編舞者吳禹賢、賴翃中
葉慈說:「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讓他發光、發亮。」佛洛斯特寫到:「樹林裡岔出二條路,而我 ― 我選擇了人跡和罕至的那條,也造就我不同人生。」當你們已被點燃,是否發光發亮與造就不同人生,就請堅持保有自我的獨創性,用最大的耐心、勇氣與嚴謹的紀律踏實地走下去,才有可能繼續發光的機會。加油!




(文字原載於第一屆下一個編舞計畫節目冊,圖為演出現場照片,攝影/陳長志。)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陳逸恩—疑問句

陳逸恩,一個老自嘲自己是長得老不是真老的十九歲男孩,是本屆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最年輕的編舞者,在《創造—下一個風景》組中葉名樺的作品裡亦有演出,同時還參與了今年的台北藝穗節。年紀輕輕有著十足的活力和創造能量。這次他找了一位女同學,以愛情為主題共同演出,舞名叫作 〈疑問句〉。所言不假,愛情這個課題,從青春到年老恐怕都是個大哉問。每個階段的困惑或有相同亦有不同。「『有沒有一點拉扯?有沒有一點模糊?』思考著想念斷續的瞬間,好像是朦朧閃爍的影子在前揮動著。」逸恩的舞意中這麼寫。正值花樣青春的他,會如何用舞蹈表現愛情中的疑問句?那些正在期待的、回不去的,每個人都應該可以來看看。


>>購票去


陳逸恩

十九歲,宜蘭羅東人。高中畢業於表演藝術科,現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二年級,曾參與2010年大觀舞集年度公演〈舞蹈風華四十年〉以及2011年臺藝大舞蹈系一年級班級展演〈From Here〉,曾編創2010〈幕落〉、2011〈透明之聲〉。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時光,正當我漫步在社群網站的世界裡時,看到了這次的計畫,內心的熱情忽然湧現,然後完全沒有考慮的,就瘋狂手寫完了表格寄出,冷靜下來後,才發現一切都是衝動搞的鬼!當然也充滿了期待…還有熱情!
 
Q. 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這是我第一次經驗的世界」。在好幾次的講座和對談之間,我只覺得我們像家人一樣,沒有什麼是不能分享的,進入了這次的計畫,飽滿的過程讓我得到很多別人拿不走的,好多的收穫和心得除了書毅學長每一次的耐心分享以外還有下一個風景的學姊們跟辛苦的舞伴給了我信心向前走,不管結果如何,衝向下一個就對了。
 
舞者 林誼璇

高雄人。1999到2007年在【高雄囝仔舞團】參與舞囝仔的夢演出後來就讀左營高中舞蹈班。2009年參加高雄世運開幕典禮及選手之夜演出隔年2010學生創作展Dancing With Angels演出,並於同年參加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古典芭蕾之父佩提帕逝世100年紀念演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關於這次會參加編舞計劃是因為同學的關係才做的起初就覺得這是個經驗嘗試看看也無妨是一種莫名的行動力嗎我們似乎沒有想很多輕鬆簡單的就寄出去了

Q. 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在這次參與的過程中工作的方式是很新鮮的或許是還身為學生也可能是經驗還不足其實是覺得有點陌生但在這個團隊中能看到以及發現許多不同的想法與身體表達自己似乎也成了觀眾樂在其中希望在作品中能用真心的呈現出來我們想傳達的。


方妤婷、簡晶瀅—猴子與樹懶

〈猴子與樹懶〉 可說是截至目前受媒體或好友們詢問度最高的一支舞,因為這舞名實在太有趣了,為什麼是猴子與樹懶?簡晶瑩方妤婷她們從國中開始當了十年的同學與好友後在這次下一個編舞計畫中決定攜手創作舞蹈她們說猴子與樹懶長得很像卻有不同的速度與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們在快慢與決定之間在動靜與停頓之間在吃喝的速度之間影響的是兩人看似相似卻相異的性格。將會碰出甚麼樣的火花呢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Next 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簡晶瀅:看到編舞兩個字就蠢蠢欲動。在報名此計畫時,還沒有什麼明確的頭緒,但對於自己成為社會新鮮人的下一個的未知數感到好奇,下一個的自己好像能夠做些什麼…。

方妤婷:一股衝動、一段記錄、一個機會。刺激生活開開心心。

Q. 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簡晶瀅:起初,從最簡單的肢體動作為出發,沒有帶有任何意涵於作品中;但從排練過程中,因為排練場地給予的一些靈感,再從靈感慢慢地衍生而分支,每一次都漸漸加深了作品的厚度,也藉由與周先生以及各個不同領域的人,看排之後的聊天與分享,越來越明確的走到完整的方向去,改變了許多固有的方式與想法,開放的吸收,似乎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方妤婷:一直思考,不停思考,每次排練都會不小心太歡樂的玩起來。好多次的重新開始、停止、繼續開始。即興,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方妤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創作作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班展〈〉、〈The Body of Your Dreams〉;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0級畢業製作〈The Body of Your Dreams〉。演出作品:2011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製作共舞紀事〉;2010、2009、 2008年大觀舞集年度公演。

簡晶瀅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創作作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班展〈內耳迷路〉、〈Dear〉;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0級畢業製作〈M$.〉。演出作品:賴韋君〈(i)N次方〉、三十舞蹈劇場〈伸展台〉、藝術家蔡國強爆破作品〈晝夜〉草圖女舞者。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摩登時代的小人物進行曲—速寫舞者葉名樺

文/詹傑

該怎麼形容這個崇拜卓別林,甚至和他同日生的女孩?帶著僅四位數存款,領著一票舞者殺到威尼斯參加【出乎意料馬拉松舞展】,無懼無畏得讓人出乎意料!

我們記憶猶深並衷心喜愛的小人物夏爾洛,這個由卓別林一手創造的默片人物,屢屢遭遇連番困難、生活難以為繼,卻總是幽默喜笑面對這個紛擾世界,讓我隱隱連結至我的舞者朋友—葉名樺。具備深厚芭蕾功底,舞蹈學院畢業後周遊紐約歐洲,卻因找不到真正喜愛的舞蹈工作倦歸台灣。來到二十二歲的尷尬年歲,回顧過往、瞻望未來,茫茫無路焦慮失措,一度幾乎成為我那群為現實困頓磨損殆盡、湮沒人群裡的表演朋友們。

與舞蹈夥伴陳武康攜手創作Dimmer》,以及多次與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合作,名樺轉換身分,為自己的舞蹈生涯開創新局面,同時透過編創者的眼光反觀自身,深入並更加珍視作為舞蹈表演者的肢體能力。「人們慣常來來去去、哭泣或大笑、競爭和勝利、災難與好運,一幕幕的生活蠢事其實相當貼近人生。」名樺如是說,2011年,她為《點子鞋Dance Shoe》系列所編創的舞碼《小人物》,即以卓別林為題材,自編自跳,向偶像,也向生活致敬。

2008年令人驚豔的舞作《Dimmer》到2010、2011年連續兩屆入選新人新視野的作品《捕捉》、《脫落》,名樺以充沛好奇心嘗試各類題材,此次參與由編舞家周書毅發起之【下一個編舞計畫】,再推出獨舞作品《零時片刻》。新舞作反芻時間的諸多想像,由《時間地圖》與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所著《愛因斯坦的夢》一書獲得靈感,探索時間的不定性,繼而延伸發想,了解到看似物理客觀的時序流轉,其實更加趨近於人的陰晴性格,充滿未知與迷魅。

摩登時代,關於名樺的下一個舞蹈風景,期待你以步伐接近,悉心分享。


專注當下的身體樣態—速寫舞者林祐如




文/詹傑

如何找到自己身體的模樣?

自林懷民《薪傳》、羅曼菲《愛情》、伍國柱《斷章》、布拉瑞揚《預見》、Charles Moton《傳球樂》,到年輕一輩編舞家諸如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1875 Ravel and Bolero》與黃翊《SPIN》,在這城市各色舞蹈場域顧盼飛揚的舞者祐如,擁有完整豐足的演出經歷,匯集多元肢體語彙於一身,然而臨到自編自跳獨舞作品時,卻遭遇了另一種考驗。

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同時囊括舞者與編舞者雙重身分,於台上不僅僅要展現自己的身體技巧,更需毫無掩飾地顯露內在思維。編創初期的茫然無措,兩個禮拜過去都未定下任何舞句動作,令她吃盡苦頭,驅使她重新思索自己的身體樣態。

接連而來的撞牆期,直到因傷就醫才找到突破契機。她訝異發現在醫生診斷裡,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身體,完全不同於自己所知。回到排練場,從零開始,她讓目光轉而向內,透過靜默與身體對談,從而看到一個個隱蔽在身體裡的記憶風景。

訪談當下,我清楚記得她所描繪的那個魔術時刻。每次筋骨扭轉、鬆胯起膝、捺胸縮腹,都召喚出蟄伏在身體裡的記憶痕跡,「我忽然想起那次和布拉練習了一下午的動作」、「想起柱子告訴我們,所有情緒的傳達,透過胸口投射皆能表露無遺」,她忽而覺察到一個又一個時間框格裡的自己,恍如底片慢速撥放,自不同時序紛陳而來,直至底端,匯聚成自己現下模樣。

新舞作《Solo for now》,專注當下,不過度炫誇、不依附故事情節,純粹的舞動,傳遞每一個現下身體樣態,創造屬於祐如的下一個舞蹈風景,呼應編舞家周書毅所發起的【下一個編舞計畫】誠摯初衷。

專訪結束後幾日,關於祐如的餘存印象,除卻身為一個舞者的堅定與執著外,那些如小說家駱以軍枝橫蔓走、一再離題卻教人興味盎然的零星細節,亦不時迴繞在我心底。我屢屢想起她所敘述的,在新人新視野審舞會議上,自己因憶起傷逝戀情淚流滿面的模樣,在那個應該滔滔講述、推銷自己的嚴肅場合裡,展露一個表演者內在的質地。

然而無數來自生活的哀樂,來自現實的磨損砥礪,都將經過淘選轉化,以身體舞動重新敘寫記憶,一如祐如挪用義大利導演費里尼1973年電影的同名舞作《Amarcord》,這個費里尼自創的字,意為「I remember」。
我長成一個新的自己
在不斷流失的當下,在前往未來的風景中…
2011/06/03   祐如排練日誌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陳曄瑩—陸連島

於台東的陳曄瑩,說她忘不了地理課本提及的「陸連島」地形以及東海岸的陸連島,總默默地想著陸地和島嶼的關係。陸與島原本是一體,在時間的推移下,它們會分開,亦可能再度結合,然而,無論分合都是「吸引力」使然。這一次,陳曄瑩想用身體和物件來重新詮釋這份從大自然習得的力量,一種相互牽引、影響的狀態。大學其實是新聞系畢業的她,戲稱自己「左手提文字菜籃,右手捧身體鮮花」,從大學時期就挾著文字邏輯闖蕩劇場及舞蹈江湖。對於舞蹈,她有著自己的思路和想像,是有別於多數舞蹈科班出身的編舞者的。至於這是什麼?來看看便知分曉。


Next 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

 創作需要被挑戰與創作者互相觀看與對話。想知道在周先生與許多舞者們共同為圈圈,坐在地板上,不跳舞的時候,是在幹嘛? 生活中有許多刺激-反應關係,我也正在找刺激。

Q. 在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生活永遠走在創作的前頭,創作就是路標。試著讓生活軌跡經過五官平衡分配感受,定位是沒有句點的問答題,仍能有句號的決定。同時面對矛盾,時時刻刻,與處境共舞。

關於這次的創作/《陸連島》

島嶼並非全然的孤立,而陸地也非自始自終的完整,分離,聚合皆是產物。恆變的情感,不變的現象是依賴與分離,尋求獨立卻吸引孤立;意圖緊密關係,而導向下一個脫離。生活中,個人與物件的存在,是一種需求,需要立足點,需要休憩站,需要小島,同時暗示需要勇敢也面對分離。我與物的陸連島:是彼此依賴的臍帶關係;是吸引、推拉力道下的羈絆證明。
  
認識 陳曄瑩(阿拜)

來自台東,現就讀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相關表演訓練來自梨園戲傳統身段、優劇場訓練,賈克樂寇默劇表演體系、操偶、製偶等;曾與劇團飛人集社、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仁信合作社、鬼娃株式會社、五年計畫團隊、來吧!焙焙與一直社參與演出。數次在三十舞蹈劇場showcase、台北藝穗節、台北數位藝術節持續創作並發表作品。近期參與女性導演溫知儀拍攝楊牧文學影像詩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韓國Movement Dance Theatre Quattrostation 舞蹈交換計畫《To My  Mother》。

購票去 >>兩廳院售票系統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賴翃中、吳禹賢—跨

【發現—創作新鮮人】當中的一組雙人編舞組合「賴翃中 vs 吳禹賢」,獲選理由:看見兩人身體獨特的特質,期待看見碰撞後的火花!第一次碰見他們兩人時,有種冷冽的沉默感,一位寡言的公主和滿臉憂心的先生,但等到看見他們跳舞排練的身體爆發時,那一切的印象便都打破了!翃中和禹賢現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明年即將畢業,兩個人在學校並不是創作力十分旺盛的那種,反倒是每年跳遍學校年度演出 的經典舞作,身體也自然的接受完整又多元的訓練,所以當他們決定攜手編舞共同找尋時自己時,身體變成他們最重要的創作材料,兩人發想以「跨」為題,簡而言之的一個動詞慢慢發展出兩人朋友之間的 互相干涉與影響,那是一場身體頻率的對話,讓我一起去看看它們對 話了些什麼?又跨出了怎樣的屬於自己的舞蹈呢!?




Next 的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天時地利人和
禹賢:一個機會、一次談話、一句合作,決定嘗試跨出現狀
翃中:一個機會、一個想法、一點衝擊,更看見自己的限制

Q. 在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我們不斷嘗試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開始。
從角色限定→純肢體動作→個人質地→探討質地與個性的關係→再加 強個性
我們發現動作的質地,只能給人產生感覺,加上個性的詮釋之後,就 不再只有感覺,而是一個畫面和情境。

關於這次的創作/《跨》

我們熟識生活中的彼此,卻未曾一起創作過,我們想在舞蹈中找到彼此身體律動的共通點,我們好奇走在這灰色地帶的同時,會有何種心情傳達與身體語彙。

對於我們個性與身體能帶給大家的是什麼,在生活中 不知不覺被身邊的人影響
說話方式、肢體感覺、飲食習慣漸漸相似,可能是一種認同,也可能是在被迫之下的改變。我們想更了解,相似的行為,相異的個性。了解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模式。

對於《跨》的第一步會怎麼走
我們想跨越彼此,跨出漣漪,回到自我。


認識  賴翃中  吳禹賢

賴翃中:我想打破自己重新組裝更大膽的自己

創作作品:2008年以作品《陌生‧不陌生》、《保存愛情》、《D》參加左 營高中第22屆創作展十八號出口並獲得菁霖文化基金會年輕編舞營 創作首獎。作品《我們》發表於30沙龍show case 2009,並入圍舞躍大地。

演出作品:張雅婷作品《對弈Chess》飾演將軍一角,參加2008愛丁堡 藝穗節於英國愛丁堡UniversalArtsTheatre劇 場演出。2010年赴日本與神戶女子大學音樂舞蹈組合作,演出島 崎徹作品《Nakedtruth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歲末展演,演出布拉瑞揚作品《勇者》 、林懷民《薪傳選粹》、楊銘隆《無蹤》。


吳禹賢:想慢慢試探在編舞這塊的自己

演出作品:林懷民 《薪傳選萃》、 瑪莎‧葛蘭姆 《Steps In The Street》、鄭宗龍《白膠帶》、楊銘隆《無蹤》、 Thang Dao《Dem Ve》、楊孝萱《殘缺拼圖》、吳易珊《岸.地》、孔和平《跳月》 等。2010月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前往紐約大學普契斯學院舞 蹈系 Conservatory of Dance, Purchase Colle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交換學生,期間參與年度舞展芭蕾舞劇《胡桃鉗Nutcracke r》的演出。

創作作品:菁霖文化藝術基金會菁霖年輕編舞營,編創《童年》獲得第三名。高 市左營眷村文化館「德光掠影」靜態展覽活動演出編創《戰爭》。




簡麟懿—迴光

這次發現-創作新鮮人裡的6組作品,是在今年四月時,經過29 組的投件競爭所選出來的,其中簡麟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現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四年級,聽說他在學校是個非常喜歡創作的人,每次一有創作發表的機會總是少不了他,常常一編就是好多首,同學都開他玩笑說是大編舞家,明年的他準備畢業了,終於趕在截止前夕來報名參加。評選時影片中,看見他專注的在發現動作,尋找新的可能,身體不斷的持續發展,在一個半室內的窗台場景,光與影成為他身體的主角,他說:他在尋找那記憶中熟悉的輪廓,曾經忘記又再次出現的輪廓,於是他用身體動作去模擬那些線條,身體投射在影子上,也對映在腦海裡,像是在路上誤認一個熟悉的背影,那個線條觸動了記憶,我試著用這感覺去跟我身體工作。 


Next 的問與答

Q. 為什麼參加下一個編舞計畫

想想,創作始終是一個過程,或許這段過程裡還需要聽眾,而且不只 是聽,還要開放call in,在對話的這一扇門中,看見更多風景,所以參加了這個特別的 計畫,跟更多的人接觸,開更多的門。

Q. 在過程中發生了甚麼事

計畫過程中,聽了很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聲音,便會了解到身體裡有太 多雜訊需要被整理,甚至需要重新更新這些日子裡,其實作品本身 並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動,但對於編舞這件事,可以說是回過頭 認識了一番。

關於這次的創作《迴光》

《迴光》的概念著重於自己身體所隱藏的訊息,從即興開始發想,直 到身體穩定下來。從出生到現在,過去像一件糖衣融進我們的身體裡 ,或許在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刻,因為自己的某一個動作,它會以跑馬 燈的姿態瞬間浮現眼前,那就像是死前的迴光返照,許多不記得的事 情將一一浮現於眼前。只是我還活著,還在找下一個未來。

認識 簡麟懿

高雄人,7歲開始習舞,2007年參與雲門種籽舞者培育計畫,2 009年獲美國舞蹈節獎學金,2010年於日本演出島崎徹《Pa tch work》、《Naked truth》,曾為蘭陽舞蹈團團員,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大學部 學生,在校期間,曾參與林懷民《薪傳選粹》、《竹夢》之春風雙人 舞、科特尤斯《綠桌》、張曉雄《哀歌》、陳慧如《極》、孔和平 《跳月》、蔣秋娥《舞鬥》、古名伸《五月天》、Trisha Brownsololos》,個人創作《A secret to angel》、《八號咖啡館》、《20-Der Lindenbaum》、《22日的遺憾》。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系統